|||| ||||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

学校简介

常德市第四中学校史

发布时间:2011-04-08 16:28     浏览量:

        鸟瞰古城常德永安巷东侧,一方翠绿葱茏之地,常德市第四中学静卧其中。其前身为私立明义中学,始创于1942年,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。校园面积32.26亩,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,现有教学班24个,在籍学生1400多人,教职工118人,中学高级教师25人,中学一级教师69人,中共党员56人。学校自创办迄今共培养高、初中毕业生22600余人(中途高中两度停办)。学校地处中心城区,校园典雅如画,师资日益优化,质量渐入佳境。历六十八年风雨,经数代人辛勤耕耘,成就了这所规范学校。


        (一)风雨兴学堂,开创明义校(1942一1953)

        1、抗日烽火中,应时而生 1942年春,抗日战争正值相持阶段,全民抗战,如火如荼。为抗敌救国,培育英才,报效桑梓,丁瑚、袁伯箴、陈凤君、殷嗣仁,四人发起,经湖南省教育厅备案,开办私立明义中学,丁瑚任校长。校址初拟设城内黄台,因避日机轰炸,改设常德县周家店建校。

        2、艰苦岁月里,潜心读书 1943年11月,日寇进犯常德,周家店校舍遭焚毁,学校迁至常德城太阳山白鹿寺复课。 白鹿寺系明代古刹,1943年至1946年明义师生在此学习,因陋就简,辟荒建屋,悬弹壳钟以明志,读书报国,矢志不改。学校后有阳山枕背,弯延起伏,前有山溪畅流,四时不涸,林木繁茂,秀丽宁静,朗朗书声,回荡山间。在这里,孕育了不少像杨维銲这样的英才。(杨维銲:明义六班学生,1949年参军,曾任广州军区后勤部纪检书记,少将军衔,参加过抗美援朝、对越自卫反击战)。

        3、党的关怀下,喜获新生 抗战胜利后,1946年3月学校迁至常德城区,借用常德县公产府城隍庙为校舍(即现址),继续办学。丰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,学校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,校舍简陋,师生甚少。解放前6年多教职工多时不过20人,少时不过10人,学生辍学流失严重,毕业7个班仅188人。 明义中学校长丁瑚,原常德县周家店人,毕业于常德简易师范(今常德师范学校),大革命时期,曾投身进步活动,后致力于教育报国,在家乡兴学办校。1941年秋,丁瑚与孙时俊在常德县周土乡坛坪创办“私立植材初级中学”(未备案),同时,殷嗣仁、周国斌在常德县新德乡创办私立育才初级中学补习班。是年寒假,丁瑚与两校负责人经多次商讨合办明义中学。他殚精竭虑,渗谈经营,学校仍发展甚微,究其原因,其子丁时琪(现常德市人大副主任)感言:“回首往事,遥想我父亲创办学校当年,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局限,他历尽艰辛,竭尽全力,也无法促进学校发展,作为他的后代,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一个深刻道理,这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,只有改革开放,科技兴国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。”(2002年《四中校庆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发言》) 1949年7月29日,常德宣告解放,频临解体的明义中学获得新生。是年下期,明义中学与私立白云、光汉中学联合办学一期。1950年又独立办学。1951年原常德市人民政府指示设立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,主任委员向荣。1952年上期原常德专署派郑校邦来校任校长。1953年3月原常德市人民政府派中共党员朱其来任副校长,下期原常德专署文教科派共青团员汪小唐任副校长兼教导处主任。 解放后,学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,组织教师参加党的各项政治活动。学校管理全新改革。取消反动训导制、体罚制和“党义”、“童子军”等反动课程,增设“中国革命史”、“时事政治”等新课程。为动员组织工农子弟上学,学校广泛开展劝学活动,并设立人民助学金制度。1950年,在学生中建立共青团组织,进行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,为“抗美援胡”踊跃捐款,1951年上期学生参干35人。1952年学校还成立工会,中苏友协等组织。 


        (二)纳中苏文化,步发展正轨(1953—1956)

        1、公办更名,学校发展1953年10月,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批准学校改为公办,定名为“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”,朱其来为代理校长,定11月7日为校庆日。是时学生人数猛增,设有教学班13个,教职工24人,学生681人,比解放前学生最多时的1947年增加了一倍多,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独立初级中学,由于校舍与设备严重不足,学校在泮池街设立分校。为改善办学条件,学校着手征购土地,修建校舍,添置设备,四中发展进入国家教育正轨。

        2、学习苏联,面貌更新 学校更名后,四中人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,1953年至1956年间,旧学校的教育制度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得到根本改造,不少方面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。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《教育学》、N?M杜贺夫内伊的《教学法原理》、《班主任概论》,提倡在教学中贯彻五个教学原则(直观性、自觉性、系统性、量力性、巩固性),实行五级分制评分法,1954年停开英语,改授俄语。1956年文学、汉语分科教学。教师每逢周末咸集市一中开展各科大教研组活动,教师政治、业务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高。1956年3月化学教师石瑞藻被评为湖南省教育先进工作者(他的教学经验是“容精讲、演示于一体,巧设作业,减轻学生负担)。 1953年至1956年,是建国后学校教学秩序较稳定的时期,学校文体活动广泛开展,校园内书声不断,弦歌不辍。后来成为湖南、海南省教科所所长,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,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林泽龙(教育家沈克家之子)撰文回忆:“我1953年下期进入位于泮池街的四中分校,后迁回校本部,于1956年初中毕业……我忘不了正直无私、德高望重的朱其来校长,忘不了年轻有为、英姿勃发的汪小唐副校长,忘不了业务超群、教学出名的石瑞藻老师,忘不了把地理知识编成诗歌,用浓厚湖北口音朗诵着描写日本地形诗句‘多山的岛国啊,沿海有狭长的平原的马万寿老师,忘不了用长沙口音绘声绘色讲解鲁迅小说《故乡》的李明俊老师,忘不了给我写下‘早知他是革命种’的谭君亚老师……” 3、建立党组织,加强思想教育 1956年1月,学校成立党支部,有党员3人,朱其来任书记。学校加强班主任和团队工作,开展向英雄学习的活动,图书馆大量添置了《可爱的中国》、《把一切献给党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》等书籍。


        (三)九曲回肠路,百折不挠志(1957一1966) 

       1、政治冲击,多事之秋 1957年,整风反右运动开始,四中干部、教师9人被错划右派,占教职工总数22%。 1958年,红专大辩论“拨白旗”、“插红旗”、教育方针大讨论,学校停课大搞劳动,大炼钢铁,大办工厂、农场。 1959年“反右倾”运动,“教育大改革”上所谓“双高课”(高速度、高层次)。 1960年8月,开展社会主义教育,进行“小四清”等,学校工作受到负面影响。 接踵而至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更使学校工作雪上加霜。 

          2、艰苦奋斗,曲径通幽 天灾人祸时,四中师生自力更生,开荒种地,节衣缩食,共度难关。 1961年,学校认真贯彻“八字方针”和上级指示,狠抓教学质量,教师有计划地查漏补缺,加强双基教学和课外辅导,教学质量有较快提高。首届高中毕业班高一、二班升学考试成绩数学名列全省第三,语文名列全省第七,升学率达78%,在全市仅次于一中。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市第三。1962年高三、四班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市第二,仅次于一中。学生中不乏象吴志康、邹杰明这样的优秀人才。(’吴志康:四中60届初29班毕业,现为常德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,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、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。邹节明:四中61届高中2班毕业,现为全国大型企业桂林三金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工程师,武汉大学兼职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他所发明的“西瓜霜”系列科研成果有二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)。 1962年下期,全市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在四中举行,四中数学教研组作了中心发言。同年11月7 日,学校成功举办二十周年校庆活动,举办教育成果展,喜迎八方校友和宾客。 此时期学校领导人先后有未其来(书记兼校长),曾帼君(书记兼副校长),康谊三(副书记),刘芝倩(书记兼校长),石瑞藻(代理书记)、陈春生(副校长)。 


        (四)经动乱风雨,历时代磨难(1966一1976) 

        1、文革劫难,横遭摧残 1966年5月,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,学校成为这次运动的重灾区。6月,中共常德市委工作组进驻学校。12月,部分师生开始外出串连,全校停课。 1967年上期,师生中已形成观点不同的造反派组织,党支部、团委会、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。6月,校内发生武斗,课桌、教室门窗破坏大半。仪器、图书、档案损失殆尽。 1968年9月,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。9月30日,由中革命委员会成立,主任王涣江(工宣队员)。11月,清理阶级队伍,开除教工6人1969年11月,23名教师下放慈利等县劳动。

        2、时代烙印,一抹阳光 1970年下期,学校进驻以常德市酒厂老工人梁秋舫为队长的工宣队。同年10月,中共常德市委派工作组来校领导整党,整党后,龙叔侠任支部书记,张少芬任副书记。文革时期的四中工作深深打上时代烙印,开门办学,“教育闹革命”。为修建人防工事,师生常挑灯夜战。 1971年,为配合战备形势,加强纪律作风训练,师生一分钟成千人集合,3分钟内隐蔽疏散,秩序井然。四中因此为社会关注,兄弟学校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。1972年12月5日,“湖南日报’’以“加强纪律教育,提高教学质量”为题,报道了四中经验。 1972年,学校建校办机械厂为学生学工基地。1976年上期,在东江乡靳家湾村建分校为学生学农基地。 此学期学校领导先后有宋奇材(副校长)、朱其来(书记兼校长)、殷永惠(书记)、罗光裕(校革委会主任)、龙叔侠(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)、张少芬(副书记兼校革委副主任)、杨双炼(副书记兼校革委副主任)、杨忠敢(校革委会副主任),李书印(书记兼校革委副主任)、张汝英(副书记兼校革委副主任)。


        (五)逢拨乱反正,迎百废俱兴(1976—1983)

        1、澄清思想,落实政策 1976年10月,文革结束,工宣队撤离,科学教育春天悄然而至,四中教育工作进入崭新发展阶段。 1977年,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《关于科学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》,联系学校实际开展讨论,批判“四人帮”、“两个估计”的罪行,澄清师生思想,摆脱精神枷锁,焕发为四化建设教学的积极性,学校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。 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学校抓紧落实党对知识分子政策,清理历史积案,到1983年止,为18名干部教师平反冤假错案,恢复名誉和职务。

       2、重建制度,初显成效 1978年下期,根据《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》,学校撤销校革委会及所属教育革命办公室、政治处和行政处,恢复教导处和总务处,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,着手抓师资队伍一环,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、业务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质量。1979年,全市高二数学竞赛,高23班杨荣平荣获第一名,全地区高二数学竞赛,高23班余致庭荣获第三名。1981年,全市高一数学、语文竞赛,四中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,这年高考,高54班孟自强、高52班王建湘,获全市数学、外语第一名。1982年高考,四中化学成绩名列全市第一,物理、生物成绩名列全市第二。1978年恢复向考后至1982年,考取大专院校56人。高11班王毅、高33班雷达、高49班黄祖珍等入选省、国家队,黄祖珍1983年获世界跳伞锦标赛冠军。 

        3、校园建设,亦有发展 1976年下期,学校后门三层办公楼建成。 1979年学校用上级拨款和校办工厂盈利建教工宿舍一栋。 在这一时期,学校领导班子逐步完成新老交替,五十年代开始任职的老书老校长朱其来退下来。 朱其来校长:常德县人。1948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,学生时代即参加进步活动,1949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。1953年至1984年长期担任四中校长、书记职务。他“三进三出”四中(其间曾调任常德市五中、六中校长),是原常德市教育界和四中发展的元老之一。他注重师生政治思想教育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关心教师,同甘共苦,敢于直言,治校严谨。


        (六)夯坚实基础,谋四中发展(1983—1992) 

        1、理清思路,走过困境 1983年,为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,市教委调整学校结构,四中停办高中,撤销四中东江乡靳家湾农村分校,全力办好独立初中。 改革开放初期,由于全市实行重点中学优先录取新生制度,四中处于生源差的不利境地。如何摆脱困境,谋求发展,四中人颇费思虑。“凡事预则立”四中领导班子集思广益,,提出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,打好可持续发展基础”的办学理念,以整体改革为契机,以创新管理机制为突破口,建立有利于教师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,用制度创新提升整体办学水平。 1986年上半年,学校党支部开展整党,整党后胡先厚任党支部书记,马邦定任校长。11月设政教处,教导处改教务处。 1987年,学校进行首次教师考核评聘工作,评聘高级教师7名,中学一级教师38名,中学二级教师36名,中学三级教师2名,并建立教师业务档案。1988年9月,原常德地区改为常德市;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,学校划归常德市教委直接管理。1989年,化学教师何英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(他勤恳敬业,以优秀师德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赢得师生称赞)。

       2、德育为先,智育跟进 1988年下期,遵照中共中央《关于改革和加强中,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全校各班开展讲、议、练、查、赛五个方面的活动,收到良好效果,各班组织纪律良好。1989年春夏之交,北京发生政治风波,师生无—人参与,教学秩序井然。 1986—1990年,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常德市武陵区先进工作单位。 1984—1991年被评为武陵区文明单位。其间14名教师加入党组织。 扎实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带动了教学工作,四中人不懈的努力,使教学质量吐露生机,渐入佳境。1986年初中毕业会考,初三人均成绩410.94分(比1984、1985年有较大幅度提高),1990年初三毕业会考成绩467.66分;1992年初三毕业会考成绩456.61分,升入中专、高中人数达104人。

        3、文体齐芳,特色显现 体育成绩突出,是四中办学传统特色之一。为贯彻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,学校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,1983年,师生自己动手,建成250米环型跑道。1987年,全校体育达标率90.8%,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单位。1989年,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成绩获武陵区第一名。 1988年,四中田径代表队夺得全市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。 音乐教师时春平(湖南省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,手风琴理事会理事)从事音乐教学数十年,所带四中文艺表演队活跃在常德城区各项重大活动舞台,小有名气。所教音乐活动课被湖南省电视台录制播放。86届学生陈思思后来成为全国知名歌手,歌满银屏。 美术教师阚勒(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现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)所创作的玻璃油彩作品远渡重洋,送往东南亚、荷兰等国展览,辅导学生参加中考、高考专业考试录取率名列前茅。 

        4、基础建设,长足发展 新时期,四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,以适应观代教育发展需要。 1948年下期,建成四层教工宿舍、教学楼各一栋。为迎接建校五十周年校庆,新建五层教学实验大楼。师生为美化校园捐资献力,新修8.5米宽校道、主席台、生物园、假山。 1992年11月校庆活动成功举办,四中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校园雕塑落成,雕塑设计新颖,寓意深刻:欲摘金星的少女渴求的是宇宙的奥秘:手执金钥匙的教师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。 在此期间,先后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有张汝英(书记)、陈磊(校长)、马邦定(校长、副书记)、胡先厚(书记)、何英勇(副校长)、侯延杰(副校长)。 


      (七)拥一方水土,铸精品名校(1992年-- ) 

        1、规范办学,“内改”兴校 1993年7月,市委调整四中领导班子,张汝英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,沈善伟、侯延杰任副校长,伍腊春任工会主席,为四中新时期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。学校遵循“三个面向”全面提高素质这一方针,根据社会大气侯与学校小环境的实际情况,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机制改革,倡导“勤学守纪、团结进取”的校风,“爱生严教,诲人不倦’’的师风和‘‘尊师勤学,学而不厌”的学风,朝着规范化、现代化方向发展迈进。具体制定了“三步走”的奋斗目标:第一步加强正规化建设:在教学“硬件”、‘‘软件’’建设方面达规范化标准,创市级合格学校;第二步着力在德、智、体、美、音诸方面创示范学校;第三步深化教改,加强课题研究,形成整体效应,创名牌学校。 1993年10月,学校贯彻执行《普通中学教学常规》,实行“严格监考,试卷密封,交叉评卷,专人统分”,建立教学质量统斗与分析制度,规范备、教、批、辅、考诸教学环节。 1995年7月,市教委调伍茂林来校任分管后勤的副校长,同年11月,学校完成“普九”达标工作,经省教委检查验收合格。 1996年4月,学校出台《文明班级千分赛活动》等举措,对各教学班实行目标量化管理。同年7月,学校领导班子调整,市教委任命刘金山为分管政工、人事的副校长。 1997年9月,学校试行师聘任上岗制度,全校教职工优化组合,竞争上岗。 1998年,四中首批跻身示范性学校行列,常德市教委授予四中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牌匾。 四中规范办学的扎实工作实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。1993、1996、1997、1999、2000年学校先后五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,学校党支部1993、1995、1998、1999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。 2000年,校长、党支部书记张汝英被授予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。 张汝英校长: 中学高级教师,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74年至2002年,先后担任四中团委书记、党支部副书记、革委会副主任、书记、校长、书记兼校长。她善于组织、善于协调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,在管理学校方面风格突出,有女能人之称,为四中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。 

        2、锤炼师资,比武兴师 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,1993年学校大兴教学比武之风,建立教学比武、教研论文奖励制度,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科教学比武活动。 1993年,语文教师李军凯,在常德首届中学初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表演中,荣获第一名。 1994年4月,物理教师洪燕参加常德市“新秀杯”教学比武,荣获一等奖。9月,学校举行“红杏杯”青年教师比武,38名青年教师参赛,教学比武蔚然成风。 1997年,青年音乐教师储伟、青年美术教师王斌,在常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分获二、三等奖。 1998年,历史青年教师王明兰获市直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,化学青年教师高峰获湖南省化学课比赛一等奖。 十年磨一剑,四中人注重自我修养,爱岗敬业,积极进取,涌现一大批优秀教师、优秀班主任。 1993年,数学教师蒋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(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十年,不温不火,在学生中威信颇高);政治教师孙金荣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。 1998年,英语教师胡亚飞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(她对学生循循善诱,用“爱”、“严”教育管理学生,潜移默化,润物无声);数学教师刘秋枝被评为常德市优秀班主任;化学教师何英勇荣获常德市“十佳师德标兵”称号。 2000年,语文教师谢建英被评为“常德市十佳师德标兵”。 2001年,物理教师赵雪良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。 为培养跨世纪师资队伍,增强学校发展后劲,四中领导十分关心青年教师成长。 1997年,学校制定《跨世纪青年教师培养方案》,除了挑选有经验的老教师派对指导,还尽可能让青年教师展示才华。学校注重对培养对象跟踪调研,压担子,重锤炼,努力使其缩短”适应期”,尽快突破“高潮期”,早日走向“成熟期”。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。 1997年,青年美术教师王斌被选拔为国家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,音乐教师储伟被选拔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。通过自修、培养、进修,四中师资队伍日臻整齐,全校117人,大学本科学历62人,专科52人。 

        3、卧薪尝胆,中考连捷 四中虽地处中心城区,但近邻有两所省重点中学,长期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不利局面。数年来,四中人卧薪尝胆,努力工作,终于走出阴影,中考成绩稳步提升。 1997年,初三学生参加全省毕业会考,考入中专48人,普高201人(其中省重点一中43人),升学总数249人。英语、物理平均成绩名列市直中学第二名,创近三年最好成绩。 2000年7月,市教委调整领导班子,张汝英任党支部书记,沈善伟任校长,刘金山、罗功元任副校长,伍茂林任工会主席。是年,学校初三毕业会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,考入各类中专38人,普高227人(其中市一中79人),各类综合指标名列市直中学第二名(仅次于一中),地理、生物单科人均成绩名列市直中学第二名。这一骄人成绩,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。 四中一时间闻名遐迩。为了四中教学质量走出低谷、发展中兴,校长沈善伟立下了功劳。 沈善伟:中学高级教师,湖南省优秀教师。1991年至1992年参加援藏工作。1993年至2000年担任四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,2000年至2003年7月人四中校长。在改革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、提升办学质量方面,严谨、精细。 

       4、教研出色,素质增彩 1996年3月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文章,全面介绍汩罗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经验,引起强烈反响。学校作出《学习汩罗,搞好转轨,大力推进素质的决定》,加大课题研究力度。 1998年至2000年,英语教研组进行“三P’’教研活动,成立课题研究小组,以216、218班为实验班,胡亚菲、谭立新担任两班教学实验工作,历时三 年,收效显著。 2000年常德市初三毕业会考,216、218班英语成绩分别达93.49和92.25,居市直中学第二名。谭立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英语教师。英语教研组教师为推广“三P"教学,潜心研究,心血凝成教研论文十余篇。何衍惠的《创造性运用“三P”教学法,优化课堂教学》获市优秀论文一等奖,胡亚菲的《运用“三P”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整体素质的教改实验》刊载《中国教育改革新探索》。 以点带面,学校各科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起来。化学组高峰老师2000年10月参与省级教研教改重点课题《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系列的构建与实验》,作为省课题小组成员和常德市课题组负责人,他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,从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四中共进行“启发一探究”式教学模式三轮实验,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相比较有较大幅度提高。2004年5月,在湖南省第七届基础教育教研教改评比活动中,四中化学实验课题小组获得省一等奖。 素质教育使四中师生受益匪浅。参加各种社会活动,四中人展示出良好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。 1996年8月,初一学生参加市八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获优胜单位奖,团委书记陈晓祥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。 1997年6月,曰中大型舞蹈《黄河源头》。获常德市‘‘庆七一,迎回归”文艺演出三等奖。7月,202班学生周明高获湖南省青少年柔道比赛青少年乙组男子组第一名。 1999年10月,亚洲皮划艇比赛在常举行,四中担任开幕式文体表演舞台布景工作,获得优秀单位奖。 2001年,市教育局举行建党八十周年大型歌咏赛,学校教职工百人大合唱《爱我中华》荣获三等奖。8月,四中担负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,一场500人的武术表演《威风少年》赢得满堂喝采,学校获市政府优秀节目奖,校长沈善伟、教师姜建华、陈晓祥,被常德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。

        5、美化校园,打造名牌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,学校多方筹资,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。 1993年,学校修建操坪绿化带,增加绿化面积,美化育人环境,市建委、绿化委授予四中园林式单位牌匾。 1994年,学校筹资10万元,购置电脑33台,开设电脑培训课,并在教学班安装闭路电视系统。 1995年,学校建成六层24套新教工宿舍一栋。1997年3月,学校拆除建设路临街三层办公楼,建成五层1800m2科技大楼。自筹资金50万元装备电脑室,现代化语音室、阅读室。校门由原出口狭窄的永安巷改在建设路临街。 1999年3月,学校部门教师全额集资,在校办工厂区建成2100 m2教工宿舍一栋。 2001年9月,学校新教学大楼(六层30个教室)竣工投入使用,四中校园这一主体建筑和周边绿化林木、花园、草坪和谐统一,使之地处闹市却不失为读书净地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在教师办公生增设空调,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和部分学生桌椅,并维修操坪,打整校道,四中育人环境大为改观。 2002年,为迎接校庆六十周年,学校加大校园量化工程力度,新辟文化长廊,为美化校园又添一景。 1992年至2002年,十年的艰苦奋斗,四中的发展是振奋人心的。这十年,是四中迈步走上规范化、现代化的十年;这十年,是四中各项工作实质性飞跃的十年;这十年是四中好戏连台,精采纷呈的十年。 2003年,常德市教育局调整市直中学领导班子。方顺才同志担任四中校长、党支部书记,罗功元、姜建华、曹柱国同志任副校长。新一届四中领导班子倡导民主求实的办学理念,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制度,实行人性化管理,与时俱进、抢占发展先机,树立四中品牌。 2003年与北京市四中联办远程网校;2004年、2005年又连创中考佳绩。 2004年,初三毕业生504人,考取省重点高中市一中70人,市六、市七中222人。 2005年,初三毕业生516人,考取市一中72人,其他各高中学校235人。四中社会声誉日益提高。为全面兴旺四中,学校又精心筹划校园整体布局扩改工程。 大江东去,四中代有英才出,再回首,四中百花园,桃李正芬芳。发展是硬道理,纵观四中发展历史,四中人脚踏实地,团结奋进,可圈可点的成绩,不胜枚举,简言校史难免挂一漏万。 千秋历史,自有后人续写评说。


 主撰稿人:李军凯     主审稿人:方顺才 

 常德市第四中学

 2005年10月